新手家长最抓狂的就是:明明宝宝已经吃了不少,却还是不停哭闹,怎么样都安抚不好。
其实这是宝宝猛长期的一种表现,意味着宝宝即将进入全新的成长阶段啦!
什么是猛长期?
实际上,宝宝的成长曲线并不总是保持着线性上升的状态,其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高峰,而这些小高峰就是宝宝的猛长期。
通常每个猛长期过后,宝宝都能获得一些肉眼能见的成长变化,例如突然一夜之间长高,原来的衣服变短了。
那宝宝的猛长期什么时候会出现呢?
其实大多数宝宝第一年将经历许多个猛长期。具体来说,猛长期大约会在宝宝出生第4天起首次出现,然后分别在第7~10天、第2~3个星期、第4~6个星期、第3个月、第4个月、第6个月、第9个月等阶段内重复出现,分阶段递进,每次持续大约2~3天,最长可至1周。
不过由于个人体质、成长环境各有不同,宝宝猛长期的出现时间也会产生偏差。所以家长要细心观察宝宝,判断他到底是不是猛长期。
猛长期有哪些特征?
宝宝猛长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沉迷吃奶,几乎不停歇地吮吸。这主要是因为宝宝身体成长需要大量的养料。
其次,宝宝夜醒的次数会增加。
最后,宝宝吃奶时看起来比较烦躁,出现含上后又扯开的动作。当然,宝宝这么做不是真的心情烦躁,他只是使用了一种本能的方式,刺激妈妈的身体产出更多奶水。
如何应对宝宝的猛长期?
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妈妈要尽情响应宝宝的信号,特别是他对奶水的需求。
有的家长觉得母乳不够用,于是不断添加配方奶,这就没有什么必要啦。因为即使不做任何干预,妈妈的身体在接收到宝宝的信号后,自动就会回应宝宝的需求,增加母乳的供应量。
另外,家长还需要学会辨别宝宝的哭声。猛长期间,宝宝难免因想喝奶而哭闹不止,可这也不代表宝宝哭就一定是肚子饿。
那宝宝究竟为什么哭呢?
一方面,宝宝从3周到3~4月龄的这段时间,每天都会固定哭闹一段时间,像是要以此作为一天的尾声。
这种现象被称为“黄昏哭”,属于正常的现象。等到宝宝发泄完一天的疲劳与压力后,很快就会重新开启小天使模式。
另一方面,宝宝可能有一些病理上的疼痛,例如肠套叠或者肠绞痛。这种哭泣通常持续时间长且表现剧烈,甚至伴有呕吐、血丝黏液便等症状。
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必须尽快带宝宝去医院,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当猛长期遇上黄昏闹
此外,在宝宝3~4个月的时候,猛长期的“集中进食”往往与黄昏闹同时发生。
家长可以想象一下,宝宝本来就又饿又困,却还撞上了自己最烦躁的时刻,可不得使劲哭、哭破天了嘛!
那家长要怎么做呢?
第一,家长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。这是宝宝成长必经的过程,你应该放宽心,尽量平静地接受事实。
第二,如果家长使出浑身解数,也不能哄得宝宝开心,那就抱起宝宝吧。
研究表明,宝宝被抱得多,就会哭得少,他对怀抱的需要就像对吃奶的需求一样迫切。只要满足了这一点,宝宝无论哭得多凶,很快都会安静下来的。
编辑/闪闪
视觉/三秋
栏目/父母新生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