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大家提供这个道士和武僧搭配什么阵容问题集合,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。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,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。
虽然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感觉太过于主观了,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和尚和道士吃的其实是差不多的,都是不吃荤腥的。但是佛教和道教有个区别。就是佛教之前其实是吃荤腥的。只是之后禁止了,和尚们才不吃荤腥了。但是也不妨碍一些和尚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。所以,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,人们对于瘦的和尚不是很能记住,而胖一点的和尚大家都记得住吧。毕竟肥头大耳感觉非常的慈祥,像个弥勒佛一样。
再说说道士。道教有全真教和正一教。正一教荤素不忌,甚至还可以娶妻生子。所以,能吃肉的一般都瘦不到哪里去。如果真的觉得道士瘦骨嶙峋,我觉得原因两个,一是因为吃素,所以真的很瘦。二是因为道士的道袍都非常的宽大,自带仙风道骨感觉,所以看上去很瘦。
而且我觉得到多数和尚胖乎乎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壮实,而不是一身肥肉。毕竟少林寺
为代表的和尚们,是要练武功的,就像是唐朝的时候,因为有武功,身强体健都敢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是一样的。
而道士们虽然也练武功,但是感觉是以练气为主,以柔克刚,比如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太极拳就是如此。
综上所述,虽然我觉得和尚和道士是差不多的。但是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趣,还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一下的,感觉出发点很有趣很新奇。
哪个裁缝学内家拳把少林武僧打败,七十岁把巨石一劈为二?
相传,武当道士张三丰是内家拳的祖师,后来内家拳传入陕西,传至温州,又传至四明,传到张松溪一代,已隔三百年历史。张松溪原是一个裁缝,习拳以后身怀绝技,到七十多岁时,还能将三块数百斤重叠起的巨石劈开,一掌下去,三石皆一分为二。
在民间还有张松溪的内家拳战胜少林拳的传说。明朝嘉靖年间,浙东沿海倭寇猖撅,到处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闹得沿海百姓鸡犬不宁,苦难深重。当时,宁波籍名将万表,奉旨抗倭。因兵力不足,四处募兵。
他闻知少林寺僧人拳术厉害,武艺高强,就想招募一支僧兵,以便战胜倭寇。于是一张招募布告贴到少林寺门前,那些少林僧都来投军抗倭,但是他们也闻知张松溪的大名,也听说内家拳的厉害,于是便有七十多个僧兵来到宁波,要求会见张松溪,比一下高低。
张松溪则避而不见,闭门谢客。为什么呢?原来张松溪也明白少林功夫的厉害,但从未交手,不知虚实。只有知己知彼,才能百战百胜。于是他便悄悄地来到僧兵借宿的酒楼,见僧兵们正在习拳,他就偷偷看着,突然笑出声来,僧兵一见大怒:“大胆狂徒,竟敢偷看洒家习武!”几个僧兵更如饿狼扑羊,举起拳头扑向张松溪。
谁知张松溪不慌不忙,稍一侧身,躲过拳头,随即抓住一个僧兵的腰间,将其高高举起,轻轻丢向窗外。僧兵们目瞪口呆。当他们得知眼前这位好汉便是张松溪时,连忙躬身抱拳,连说佩服,甘拜下风。
接下来,在17世纪反清复明斗争中,宁波有位武学大师,他就是著名的内家拳泰斗王征南。王征南出生于奉化,后来在鄞县定居。从小就跟随武当派大拳师单思南学艺,单思南正是太极拳南派创始人张松溪的弟子。据说开始时单思南没有传给王征南武功,他是从门缝里偷看的,当然不能得其精华,后来单思南的儿子实在太不争气,加上王征南的诚实好学打动了单思南的心,最后把内家拳的功夫全部传给了他。
王征南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,外表看上去像个粗人,人品武德却极好,做事很理性也很有原则。有个地痞流氓上门寻事,被王征南点了穴道,好几天不能小便,最后登门请求原谅,王征南觉得对方能知错就改,是件好事,当即为他解开了封闭的穴道。王征南也曾多次为弱者打抱不平,但当一位朋友出重金要王征南去除掉自己兄弟时,王征南毅然拒绝,并指责这是禽兽行为。
王征南早年从军时曾以“七矢破的”补临山把总,由于屡立战功,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,后来参与反清复明,兵败后隐居在同番铁佛寺旁,“终身菜食以明其志”。虽然他隐居乡野,但慕名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。据说有个松江来的武师非要跟王征南比武不可,王征南在再三谦让不成的情况下应战,对方接连多次扑来,都被王征南轻描淡写地化解,对方每次都摔了个四脚朝天。
王征南住在同番居时生活艰苦,当时他完全有资本用内家拳广授徒众养家糊口,但他始终没有,最后因为儿子的早逝而伤心过度去世,去世时只有53岁。
王征南一生收徒不多,四明内家拳只授给了黄百家,遗憾的是黄百家没有能够将其传播下去,在他后来写的《王征南先生传》中,黄百家沉痛地说:“余既负先生之知,则此术已成广陵散矣,余宁忍哉!”
照此说法,四明内家拳好像是失传湮没了,但历史往往总会呈现出惊人之笔,内家拳并没有失传,已经传至第十三代了。
为何僧侣普遍都是大肚肥肠、膀大腰圆,而道士一般很纤瘦?
把这个问题分开看。第一个,看佛像。现在的佛像,肥头大耳的都是清代以后的佛造像。以前的佛像有好多都是瘦的。第二个看僧人。僧人避世。道家入世。道家讲修身养性。中国的佛家分三类。一类以藏传佛教为为主体的僧人。以苦修僧居多。第二类以现代“少林寺”和宗教协会为主体的,具有中国特色的僧人,以僧人、佛教产业化。并以杂技代表中国武术。有些私建甚至买卖寺庙主持位牟利。豪车美女不间断的“高僧”,喝美酒,吃肉的所谓“高僧”。还有第三类僧人。以辽宁海城大悲寺的苦行僧为代表的僧人。修己身,渡世人。所以看到的大肚肥肠,膀大腰圆的大都是第二类中所谓的僧人。相比较道家,除了骗人的假道士。真正的道士基本都是隐居的生活。自给自足,修身。道家道士,盛世闭门修身,乱世下山济世。
回头看了看好多言论里说道家避世不出才对。佛教入世济人。又列举了,明代僧人杀倭寇,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例子。如果有机会去读一读史书或者流落在民间的多本本记。明代僧人杀倭寇记录,僧人是脱离僧籍的。明代管理僧人是有一套明确且严厉的僧籍管理方法的。至于初唐棍僧救唐王,首先隋唐时期,有僧兵一说。有关的书籍也只是只言片语,僧兵多使用刀和枪,来保卫寺庙产业。到了宋代以后的时期,朝廷对于民间武力限制严格,除了盗匪,像各种大型寺庙,都严禁利器的数量,比如僧刀严格数量的开刃,长枪平时不带枪头。所以棍子才开始流行起来。少林寺碑文只记载13人助唐王,至于怎么帮演义太多。无从考究。但总的来说。盛世时僧人多的多。乱世时,闭寺庙。而出来的僧人绝大部分是个人名义,与寺庙无关,甚至开除僧籍。比如许世友将军。而道士一般都能自给自足,道士数量较唐代、宋代减少。尤其明代时道教数量膨胀过一段时期以后,到清朝道教人数急剧减少。
道士一般分两类。第一类全真道士,也就是好多大殿里的穿着华丽的道士。俗称官道士。主要是在古代进行大典祭祀时的道士。一般不出山门。人数较少。第二类正一道士。有自己的山门,也游走在大街小巷,悬壶济世,画符驱鬼等,俗称火居道士。一般下山的是这类居多。也有骗子道士以骗人为生计。道教道士一般能自给自足。但道教的教义,要求去修己身,救世间。相比较,道教道士当时那个年代的,会中医的多,救的是世间人,普通人,参与战事的少。
吃素的和尚个个成了胖子,为何同样吃素的道士都是瘦子?
通过活佛济公的精彩演绎,我们对和尚也有了一定的理解。而且的确在我们的第一印象里面,庙里和寺里的和尚往往都是吃的肥肥胖胖的感觉,而道士则是清清瘦瘦的样子。那么同样吃素,为什么和尚个个都是胖子,而道士都是瘦子呢?
第一,和尚整天坐禅。
对于大部分和尚而言,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讲经诵佛、枯坐参禅。而且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也是参禅,他们通常起来得很早,但是从起来开始就要静坐诵经了。只有寺庙里香客比较多,或者有显贵之人进来的时候,也才会有寺里的僧人出来迎接。除此之外,其他人几乎都是整天在坐着,自然而然也会胖起来。
第二,道士的饮食更加节制。
道士很注意修行,因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仙,那么他们会经常不吃不喝不睡。而且在饮食方面,每个人每天都是喝一点露水,吃点儿蜂蜜,几乎都是处在饿死的边缘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们自然是胖不起来的。
第三,游方道士。
而且有一大部分道士往往还会自称身怀异术,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行走江湖。在行走江湖的途中,他们打的是降妖除魔的名号,那么整天就是四处奔波、风餐露宿。这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,再加上他们的饮食非常的节制,这样下来就自然而然成了瘦子。
好了,今天关于“道士和武僧搭配什么阵容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对“道士和武僧搭配什么阵容”有更深入的认识,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。